关于我区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乡村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抓手。为了助力我区乡村建设工作高点起步、高效推进,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区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现 状
区委、区政府始终聚焦乡村发展,按照“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整村实施”的要求,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的工作,我区乡村建设抓早动快、前景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乡村建设制度日趋完善。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定期专题研究,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要点》《关于深化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凤翔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置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强化责任清单、奖励激励等五项制度,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为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工作协调发展。
二、合力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区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相关部门联合主动出击,“两办”督查及时跟踪问效,形成了全区乡村建设比拼争先、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连续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联席会,集中研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瓶颈问题;通过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明察暗访、问题曝光等方式,加速推动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三、项目带动战略思路清晰。通过项目带动,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接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动人力4.2万人次,动用机械3155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101吨,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四化”建设,高嘴头、紫荆、马村、南小里、姚家沟、三岔等11个村推动有力,成效显著;“三位一体”聚力发展,启动全区3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改造,由试点到整区推进;建立垃圾处理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分担机制,招引第三方保洁公司,建成村级垃圾中转站140个,全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处置实现全覆盖;清理河塘沟渠293条,绿化街道110公里,新建花坛1200多个,栽植绿化苗木28.7万株,衬砌排水渠21公里,安装路灯919盏,实施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和市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域覆盖项目。
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四好公路”建设,全区主干道和所有镇村道路实现通客车;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供水消毒设备全覆盖;推进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农村用电升级;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基础设施管护水平;突出德育、管理、质量、队伍、改革五项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提升镇村卫生系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凤翔建设工作;积极推行“互联网+人社服务”模式,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布局;配强农村带头人,全区160个村和6个社区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
问 题
我区是传统农业大区,虽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但由于该项工作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实现全区乡村建设行动高质量推进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不协调。虽然已经出台全区乡村建设规划,但还存在整体编制全区规划“一盘棋”的理念树得不牢的问题,表现为上下规划衔接不够,区镇村三级配合度不够,规划统筹性不够。全域规划重城市轻乡村,在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宜业生活空间、保护山青水秀生态空间等方面布局设计不足。
二、基础有短板。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并完善,但后续管护不够到位。乡村建设人才匮乏。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存在视野不宽、本领恐慌问题。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缺乏,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乡村建设人才偏少,长期扎根农村、从事乡村建设的“土专家”“田秀才”更少。
三、品位层次低。对乡村建设工作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底线思维阶段。乡村建设品位不高,“千村一面”。外在美与内在美发展不同步,建设布局和风格同质化严重。对镇村各类资源要素挖掘不足,将乡村建设与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工作结合不充分。
四、城乡差距大。在连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动中,乡村面貌大为改观,村村有广场,户户有绿化,但全区城乡融合还做得不够。农村资源不断流入城镇,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表现为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工作缺乏后劲。
对 策
调研组建议,要在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上铆足劲、做足功,用好乡村建设空间,形成凤翔乡村加快发展新格局,为引领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破局选择。
一、构建体系。成立机构。要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成立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围绕重点任务,成立行动专班,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重点任务推进落实。夯实部门责任,区直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本部门乡村建设职责,研究谋划配套措施,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乡村建设工作体系。制定规划。乡村建设必须坚持以镇村为单位,综合考虑镇情、村情、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让各镇各村穿“合脚”的鞋子,走自己的路。既注重量的发展,更注重质的提升。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在“绿、特、优、强、新、实”上做文章。坚持规划引领,“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突出主体。农民是乡村建设行动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乡村建设行动应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基层的首创经验,让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同时,重视工商资本、龙头企业等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的主体引领作用,统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达到共商、共建、共享,让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格局。强化资金整合、资源统筹,公共财政加大向“乡村建设”倾斜力度,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重点支持户厕改造、乡村亮化、传统风貌保护等项目建设。做亮品牌。凤翔乡村缺的是文化品牌意识。我们要借鉴外地市的乡村建设经验,在建设中大做秦文化文章,强力打好“秦文化助推”这一张牌。如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附近的血池自然村,保有了黄土窑洞、关中民居等传统风貌,可以按照秦汉历史遗存类的村落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护住乡村历史风脉,展示乡村文化魅力。人才铺路。乡村建设,人才是关键。我区总人口52万,高素质职业农民1685人,占比3‰,在乡村建设中引领作用有限。要“筑巢引凤,助凤腾飞”,一方面要固本,加强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大量培育“农二代”“农三代”,让乡土人才尽快成长起来,变成职业劳动力;另一方面要引归,召乡贤回村,引年轻的创业者返乡,留产业能人驻村,在各镇建立乡村建设服务基地,在各村建立乡村建设服务站,解决乡村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
三、系统升级。改善环境。统筹全区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强化城乡融合,把各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培育和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水、电、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服务。扎实推进“四好公路”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升镇村卫生服务能力,推行“互联网+人社服务”模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畅通农村网络物流服务,提升农村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升级换挡。乡村建设应为农民而建,要留住乡土味和烟火气,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将现有的村庄(社区)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八大类型,按照红色资源、历史遗存、传统风貌、古树名木等特色,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区域村庄布局和规模,有序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
四、突出特色。一要建设有灵魂的城镇。乡村的躯壳,要注入文化的灵魂。凤翔文化离不开凤翔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凤翔每一个镇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色,要让每个镇都渗透独有的文化内涵。可以依据柳林白酒、陈村小吃、彪角民俗、虢王刺绣、田家庄木版年画等特色,做优文化城镇品牌,突出“一村一品”特色。二要打造有文化的村庄。凤翔历史悠久,人文炳蔚,我们的许多村名地名都有由来,许多村子都有历史和故事,许多村子都出过历史名人,把这些整理出来,就是很好的文化名片。如田家庄镇大塬村的默斋文化,城关镇六营村的泥塑文化,陈村镇槐原村的女登文化等都是金光闪闪的名片,都值得我们大做文化文章。三要打造可体验的田园。要推进乡土资源资本快速增值,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让美丽经济带来网红效益。做强红薯镇、酒业镇,唱响麻花村、刺绣村旋律,做足吸引眼球和推动发展的综合文章。要支持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和小微园,打造以苹果、红薯、手工艺品为特色的网络销售电商小镇。要推广陈村镇槐北村网红一条街经验,抓好电商产业园建设,做强网红直播带货,实现网红引流,产业变现。四要建成示范性的样板。要聚力打造一批发展特色鲜明,要素配置合理,活力竞相迸发,城乡高度融合的乡村建设样板村。如:猪小北“循环经济”的槐北模式,默斋故里“文化园区”的大塬模式,阵地建设“能人带动”的高嘴头模式,“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紫荆模式,还有庞家务、南北小里、柳林村、赵村营村、三岔村、河南屯村、高庄村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走特色发展之路。
五、均衡发展。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推动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协同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业绩成效上同向叠加。注重表里如一。乡村美重在内在美,在农村“面”貌得到改善的同时,实现风貌管控与行政审美相结合。做好乡村治理和农民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素质,培育良好村风。同时加强基层治理,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着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共同路径,也是唯一路径。城乡融合包括生存、生产、生态、生活的全面融合。重点让一产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找突破、引外力、聚内生、多融合,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倡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教育,将多种产业进行融合,立足“粮、果、菜、畜”特色农业,畅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精心打造向日葵、油菜、鲁冰花花海,带动农家乐发展。同时与民俗展馆、手工艺展示、美丽庭院等文化要素结合,构成富有特色的魅力乡村文化游集散地。切实解决空心化。农村基础设施,都是实打实的“硬”举措。但乡村又面临巨大的“空心化”问题,在疫苗接种统计中,陈村镇户籍人口5.3万,但常住人口只有1.7万,约占总人口的1/3,2/3人口外流。要把这2/3的外流人口,作为乡村建设发展的“自留地”,一方面,他们空出的公共资源可以让乡村旅游、乡村创业来承载。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人才引归的重点目标群体,要千方百计引领他们回乡创业发展。通过均衡发展,让乡村投资“火”起来,让乡村人气“旺”起来,让乡村产业“兴”起来,让投资、兴业和安居成为新的乡村经济增长点。